明朝科技大爆炸:中国离工业革命只差一步!满清改写文明进程!
发布时间: 2025-04-25 22:30:49来源:乐鱼手机版官网登录
自从西风东渐以来,中华文明一直有一个众说纷纭的谜团:为啥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华文明,突然被西方遥遥甩开,我们竟然变成了落后挨打的一方?
1930年代,英国学者李约瑟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:“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,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?”
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·博尔丁正式将这个历史问题称为“李约瑟难题”。
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,出现“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”、“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”等问题,相关争论一直非常热烈。
如今,当我们重新翻开《天工开物》,抚摸紫禁城的抗震梁柱,一个震撼事实浮出水面:四百年前的中国,距离开启自己的工业文明,只差临门一脚!
公元1627年,(天启七年),受小冰河期影响,陕西全境欠收,黎民百姓只能靠吃树皮草根度日。朝廷赈灾无方收税有道,饥民王二聚众冲击县衙,杀死县令,明末农民起义拉开序幕。
1628年,史上最勤奋的帝王朱由检即位,改元崇祯,是为崇祯元年。这一年,大明内外危机集中爆发,既是励精图治的开端,也是加速崩溃的起点。
崇祯在位期间,南方广东地区下了一尺多厚的暴雪。北方冰封千里,大小江河全部结冰,漕运几近废黜。牲畜、庄稼、人大量被冻死、冻伤无数。据现代科技推断,当时的温度达到了恐怖的零下40度。
比如现在的北京,冬天最低温度一般在零下十几度,前几年有一次达到零下20度,出门穿着羽绒服戴着帽子,冻的眼睛疼!古人衣不蔽体破屋漏风,怎么熬过严冬?
除了严寒,大明还有赤地千里的干旱,灭绝几省的瘟疫,骇绝人寰的地震,台风引发的海水倒灌以及贪婪无度的官僚士绅。
崇祯元年,陕西王嘉胤、杨六、不沾泥等人揭竿而起。崇祯三年,高迎祥、张献忠、李自成等人陆续起义。陕西境内有近百支农民起义军。这些人在陕西没办法生存,就进入河南川甘等地抢粮。
1628年,带头起义的陕西农民王二估计没有想过,自己抢到嘴里吃下的最后一口玉米,竟然牵动着王朝的命运。
很多穿越者回到明朝就到处找玉米和红薯(甘薯)以为推广种植就可以拯救众生。实际上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!在那样的极端天气中,玉米和红薯也一样会旱死或者冻死,就没有机会长成。
当时全球处于小冰河期,正所谓环球同此凉热。不过,当时欧洲温度降幅小,大概下降了2到3℃,灾变指数 6.5级,大明温度降幅高达4到6℃,灾变指数9.8级。也许这正是欧洲得以反超东方的天时因素。就在这个背景下,欧洲逐渐建立了工业革命的基础,东方却只能在灾变中沉沦。
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里详细记录:将美洲作物进行风土驯化,使玉米亩产达3石(约180公斤),甘薯更是实现一亩数十石的奇迹。
这种古代“转基因”技术,实际上给了大明一线生机,如果能在南方推广种植运到北方解决饥荒,或许是一个化解之策。奈何崇祯时期的官僚士绅很少有人顾得上贫苦百姓的死活。
在旷世奇书《天工开物》中,记载着几种农业增产增收的科学方法:砒霜拌种灭虫法,能够降低50%病虫害;骨粉+草木灰复合肥,能提高30%产量;套种轮作制度,可以使江南的土地利用率达200%。
在松江府,已然浮现了棉农、纺户、布商的资本主义经济产业链,上海县30万棉农年产布匹3000万匹,相当于同时期英国全国的产量。大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,比欧洲早了100年!
明朝科技集大成的一本书当属《天工开物》,只看名字就知道这本书的宏图壮志。
《天工开物》被誉为“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”,它在明末横空出世,随后在海外广泛传播,清朝200多年在中国几乎绝迹,民国时期才回归中国人的视野。
如果《天工开物》这本书问世后在中国广泛传播,一定能开启民智,产生更多的科技成果!
1637年(崇祯十年)《天工开物》第一次印刷,目前存世只有三本,一本在中国国家图书馆,另外两本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日本静嘉堂文库。这三部典籍仿佛三座灯塔,在历史上照亮了日本和欧洲,毫无疑问是科技之光、文明之光。唯独没有照亮过它的故土!
1760年代,日本酝酿出版《天工开物》。日本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思想,提出富国济民的“开物之学”,他说:
“夫开物者,乃经营国土,开发物产,富饶宇内,养育万民之业者也。”法国巴黎皇家文库(法国国家图书馆前身)在十八世纪就收藏了《天工开物》首印本。
法国“汉学三杰”儒莲将《天工开物》称为“技术百科全书”,是“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”。
直到1914年,清末民初,中国人丁文江才开始推动翻印《天工开物》,1927年才出版成功。
丁文江在题跋中说:“三百年前言农工业书如此其详且备者,举世界无之,盖亦绝作也。”
这样一本科技百科全书,启迪了欧洲现代文明,也引导了日本步入现代,唯独没有在诞生地发挥作用。
西方有一位全能奇才,那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、自然科学家、工程师达芬奇。今天的世人知道达芬奇普遍是因为他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,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科学家。
在近几年展出的达·芬奇珍稀手稿(数字修复)、现存古籍(收藏品)、现存手稿(收藏品)、画作(数字修复)、手稿复原重建机械等展品中,能够正常的看到他的发明深受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,印证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中西文化互鉴的历史背景。
就在达芬奇根据中国风筝画出14米的超大飞行器草图时,明朝工匠已经能够批量生产许多硬核产品。
明朝末期与荷兰、西班牙的海战保持全胜战绩,郑成功的舰队装备三层铁甲,荷兰人敬称为移动堡垒。
火龙出水多级火箭是世界最早二级火箭,可以看成是配备破甲弹头的反舰导弹。这种火箭应用了火箭并联(4个火药筒)、串联(两级火箭接力)原理。既可以射向天空,也能够适用于水战。用于水战时可在水面上飞行数公里远。
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中关于“火法”冶炼金属锌的工艺锌冶炼技术,纯度达98%,比欧洲同类技术早了174年!
在医学领域,李时珍药学大典《本草纲目》,提出了蒸汽消毒法、人痘接种术(1567年试行),比西方早了几百年……
在文化领域,大明印刷业十分繁荣,主要是铜活字印刷成本比手抄本低了几十倍,这才有了一系列话本小说的畅销出版。
地理圈顶流徐霞客,30年徒步30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7圈半。徐霞客在游记中首创岩溶地貌水蚀说,比欧洲早了200年破解喀斯特之谜。
大明皇族,音乐鬼才朱载堉,直接将音乐频率量化,创立了“新法密率”,即十二平均律。十二平均律是现在全世界音乐界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律制,西方把它作为标准律制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,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。
这样一位被西方尊崇的科学家,竟然被满清封杀了三百年,中国人无人知晓,1978年被国际音乐界确认为“律圣”!
研究光学的孙云球,用玻璃片手搓出一台显微镜,竟然能够看清“污水有虫,害人甚厉”!他还研制老花镜、望远镜等70种光学仪器,当时的苏州,眼镜慢慢的开始普及!
顺治、康熙严禁民间研习天文历算,《天工开物》等著作因“反清”嫌疑遭禁毁。大兴文字狱扼杀晚明思想解放潮流。1757年全面收缩海外贸易,中断中西科技交流,火器技术倒退至明初水平。科举考试固守八股文,取消数学、科技内容,知识阶层脱离实践探索。
1687年,当牛顿发表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时,清朝正忙于销毁“夷夏之防”相关著作;至18世纪末,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已全面落后于西方。
1644年三月十九日晨,北京气温零下30℃。那一天,当崇祯在煤山自缢时,他至死也不知道:这个让大明崩溃的小冰河期,缔造了欧洲的崛起和东方的沉沦……
- 上一篇: 冰雪流量×算法狂欢:解析哈尔滨酸奶糕的网红消费新热潮
- 下一篇: 解析南城香的合伙模式